第(2/3)页 上校叹了口气,上面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但如果成本都要近亿的话确实没法应用下来,比起机器人生化战士的性价比还是低太多了。 谢苗好心安慰道:“其实产量少也是因为需求少,等我们准备大规模量产了成本应该还是能降下来,前期七八年投资个几百近千亿,2025应用也不迟。 我们马上连月球都要登上去了,生物药剂也不会远。” 近千亿?药品这么费钱的吗? 可是一想想那些几百万一针的抗癌药,似乎304针剂也不贵? 上校的视野中突然出现了一只开着电动叉车的二号机器人,感觉基地内外似乎是两个世界。 …… 6月19日,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B发射台。 芯级代号B1033的重型猎鹰火箭在夜晚中被灯火通明的发射台包围,丝丝冰凉的气体从箭体中不断逸出,它刚刚加注完燃料。 在它上方直径5.1米的整流罩里,是由雷神公司制造、将和“蓝月”着陆器对接并加注燃料的燃料罐。 太空加注燃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尤其是超过20吨之多,好在雷神公司技术给力,保证绝不会出任何意外。 在对媒体的公布内容中,B1033属于是“计划内的发射”,搭载的是“门户”空间站的一个模块,和太空竞赛毫无关联。 不管公众信不信,但反正发言人的一张死人脸就说明他自己应该也不太信。 但燃料在轨加注模块的发射日期也就提前是六七天,该走的程序基本都差不多,应该是不会出意外的。 可是在LC-39A号发射台上的B1034以及正在连夜从密西西比州运出的SLS Block1火箭都不是。 “蓝月”着陆器本来打算22到29日完成最后的出厂测试,现在也来不及正在加班加点,要求必须在6月25日前发射,搭载它的B1034重型猎鹰还在进行组装测试呢。 如果说这两也就是提前几天加加班也能对付一下,那第二发SLS火箭就有些麻烦了。 按照原计划,这一枚SLS应该在7月20日前后出厂,8月10日左右发射比较合理。 箭体的制造工作其实已经完成了一段时间,但作为质量2500吨重的巨型火箭,电气系统以及箭体的隐患检测工作和模拟测试才是大头,现在才进行到40%不到。 两枚SRB助推器可以减少一些精力,作为航天飞机时代和“战神计划”中就经过无数次考验的老物,SRB的稳定性还是值得信赖的,但芯级的风险程度无异于一枚全新制造的火箭,必须经过重重严苛的测试才能通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