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丶界桥公孙灭-《三国之星命》


    第(3/3)页

    “孔明,派人送信到兖州,求援。”

    刘毅的脸上没有任何的羞愧之色,打不过当然要求救,不然还去送死不成。

    诸葛亮点了点头,立刻动身了。

    刘毅站在城墙边,脸色复杂,突然想起来在濮阳的战斗,觉得事情有点诡异。

    为什么荀彧没有出手?荀攸出手了,程昱出手了,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荀彧出手,这让刘毅皱起眉头,很不解。

    对于荀彧的才能,刘毅从来不怀疑。

    其实最早提出要斩颜良的是曹操手下谋士荀彧,在曹操刚刚与袁绍对峙时他就提出过颜良可禽的观点。记载中孔融谓彧曰:“……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勇”可以理解为勇猛,也可以理解为勇敢,现在不讨论“勇”代表什么含义,先讨论荀彧与孔融意见上的分歧。孔融提出颜良勇冠三军,即颜良之“勇”是袁绍军中最强的;而荀彧认为颜良之“勇”只是一夫之勇,不足惧。孔融和荀彧的说法其实没有矛盾:荀彧承认了颜良之勇,但是其勇只能作用于自己,不能影响全军,增强军队战斗力,所以称之为“一夫之勇”。回到荀彧的观点上。“一夫之勇”是对颜良能力的合理分析,而可一战而禽只能说是荀彧的极其自信,“禽”字此字为通假字,通“擒”,可以理解为制服,而在文中制服可以理解为生擒或者斩杀。“禽”不是针对颜良的部队,而是针对颜良本人,荀彧认为颜良不仅会败,而且败得连败走再战的机会都没有,很可能临阵授首。斩颜良的说法最早由荀彧在此提出。而为什么荀彧认为颜良“可一战而禽”呢?也许只能归因于荀彧曾经是袁绍的谋士,对其手下颜良等武将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其认识超过孔融等人,所以预言颜良可一战而禽。虽然荀彧公开提出这样的观点,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可以知道他自己对此预言有十足的把握。无论如何,荀彧为曹操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讯息和战斗方向,颜良可“禽”,而且是可一战而禽。然而,荀彧所说只能说是战略,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帮助,也没有说出来怎么擒拿。要把荀彧的战略变为现实,还需要一条结合战术实际的计策,而这条计策的建策者是荀彧的从子荀攸。

    当初袁绍大军驻扎黎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所在的白马。从各方面资料显示,颜良才是攻击白马的主将,郭图、淳于琼二人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等地位的多路军队的统帅。再说说鄄城[4]的状况。当时的鄄城由程昱把守,守兵仅七百,但程昱预料到鄄城兵少,袁绍很可能因此不攻,而结果恰恰如程昱所料。鄄城因此没有告急。现在再分析曹操方面的情况。曹操在正月击败刘备,整顿两个月后,准备北上白马营救东郡太守刘延。但曹操现在敌众我寡,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此时荀攸提出了一条实用而且符合荀彧提出的一战而禽颜良的声东击西之策。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荀攸的计策是声攻延津而实击白马。在三国时期,声东击西之策在很多战役中都用过,其中包括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而荀攸这次的声东击西之策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同,荀攸没有要曹操兵分两路,而是曹操率领全军向延津进军假装要渡河,然后再率兵突袭白马。不分开主力和疑兵的可能原因有两条:一、白马之围要曹操亲自去解决才有把握,而要吸引袁军到延津并且忽略白马,也需要曹操亲自到延津才能实现;二、曹操兵力十分拮据,到了不宜分兵的地步,或者说假设兵分两路之后,虽然袁军受骗,但曹军的兵力也被分散了,这样对本来兵力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没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用兵风格的体现,曹操并没有采取花巧的疑兵,仅仅通过改变军队的行军路线和行军速度就把袁军控制于自己手中。再提一下延津这个地方。其实并没有明确说明曹操进攻白马时于禁所率领的军队在何处,但是可以从军事常理推测。表面上于禁的二千步骑是守住了延津,然而事实上延津这个地方是岌岌可危的,二千步骑把守只是一时之计。假如曹操在这个时候实行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解救白马,而且就在此时延津失守,袁军就可以从延津渡河,截断解白马之围后曹操的退路,这样的结果对于曹操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还祈求于禁的二千步骑能守很久,那更不要忘了曹操声东击西之策是以袁绍必西应之为前提的,西向延津的军队即使中计,但也很可能临时参与入延津的战斗,袁军在延津就有更大的兵力优势,仅凭于禁的二千步骑是守不住延津的。所以,当曹操实施声东击西之计之前,曹操已经向于禁增兵了。乐进跟随曹操攻打刘备后,没有留守官渡或者跟随曹操解白马之围的记载,而直接支援于禁攻打获嘉,如果乐进在曹操进军白马的时候既不在曹操军中也不在官渡,那么最好的解释就是乐进此时已经在获嘉作战了。于禁能够控制汲和获嘉,那么可以说明延津已经在曹操控制之中。这时一旦曹军从延津渡河,就可以攻击到袁绍的后方,而袁军在延津及其以西的战场却节节败退,如果袁绍不向此处增兵,曹军就可轻松渡河,这也就是荀攸所说的绍必西应之的原因。回到荀攸之策上,在荀攸所说的话中体现了此计谋的两点目的,一是“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二是“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而在实战中,“掩其不备”的效果远远要比“分其势”明显。毫无疑问,一旦袁绍中计,分兵至延津,黎阳的兵力的确被削弱了。然而,袁绍有十万大军,虽然曹操在白马之战的兵力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曹操斩颜良、文丑之后曹操所率领士兵不足一万,荀彧也承认曹军数量只有袁军的十分之一,而且击破文丑是仅有五六百骑兵,都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的军队总数目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即使袁绍分了一半兵力去延津,只要袁绍及时从黎阳分兵救白马,袁军在白马还是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令进军延津的军队无功而返,消耗其锐气,那是后话。因此,声东击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令黎阳兵力不足而无法解救白马,而在于黎阳的大军不能及时赶赴白马救援颜良,让袁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延津发生的大战上,并且使颜良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没有充足的战斗准备和战前必要的部署。或者说“分其势”是指分开袁绍和颜良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分散袁绍在黎阳的兵力。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一旦成功,白马之围基本可解。然而,荀攸之策并没有这么简单,荀攸之策最后一句不是“白马之围可解也”之类的话,而是“颜良可禽也”,这给此计划上了一个大问号。荀攸之策和荀彧之策存在同样的思想,也存在同样的疑问。同样的思想在于从荀攸的话中起码可以看出荀攸也认为颜良可禽。而疑问在于假如事实真的如荀攸所料,颜良的确可以击败,白马之围的确可以解,但“颜良可禽也”在之前荀攸的话语中都找不到半点端倪。颜良应该怎样禽?为什么可以禽?这依然是疑问。如果认为荀攸只是随口猜测,这也解释不过去。荀攸被陈寿评价为“算无遗策”,他不会作出无理的猜测,陈寿而是和荀攸异口同声地说“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可见绝非偶然或口误,而是很可能荀攸之策尚未完结,另有隐情。荀攸之策还包含什么内容呢?这从荀攸的话语中难以找到答案,但从白马之战的结果来猜测,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情况。在白马一战中,斩颜良首功毫无疑问应归关羽。如果荀攸之策是完全成功的话,最可能的就是荀攸建议曹操派关羽利用个人勇武临阵斩颜良。关羽的武力在他斩颜良之前已经被魏国众谋士承认了,关羽的勇武并非郭嘉一人承认,而是曹操手下谋士都普遍承认,当中很可能也包括荀攸,也就是说荀攸在白马之战时就很清楚关羽有过人的勇武。如果说关羽的勇武只是言传,未必真实,然而,关羽实际上的武力有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荀攸眼中,关羽的武力颇高。另外,先登作前锋的另一位将领张辽也是武力很高的,这点在合肥之战之前已经为人所共知。派遣两位武力过人的将领为前锋,未见得是巧合。除了此二人关系亲密外,军中与关羽关系亲密的不止张辽,还有徐晃。希望他们二人利用个人勇武亲斩颜良也是很可能的。利用个人勇武临阵斩敌将,古已有之。利用某些人个人的勇武,冲入敌阵,斩杀敌将,以最快捷的方式结束战斗,这是着名军事家吴起承认而且提倡的战斗方式。把这种战斗方式运用于以少数量军队突袭敌军,这是适合的。突袭敌军可以令敌军一时间不能集中精力迎战,但始终寡众悬殊,胜负难测。如果想在此期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斩杀敌军主将是很好的选择,符合军事规律。一旦曹军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等颜良抽调回攻城军队全部集中应战,甚至袁绍从黎阳派兵增援,这对曹军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荀攸完全有向曹操提出派关羽冲入敌阵斩杀颜良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颇大。

    刘毅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缘由,荀彧和荀攸,这叔侄绝对是绝配,一个制定战略,一个战术大师,但是为什么在濮阳的时候,会发生那样的情况。

    太多的疑问,刘毅不清楚,只能等待下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再说了。

    关羽斩杀颜良文丑,颜良文丑现在已经攻破了界桥,弄死了公孙瓒,刘毅的计划已经落空了,毕竟没有公孙瓒的协助,他不可能自己打败袁绍,仅仅凭借这五千将士。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关羽前来支援了,自己等人还是去攻打邺城,如果能破,那就万事大吉,因为他们能借城而守,到时候能撑到关羽到来。

    但是如果破不了,刘毅不知道该怎么办,恐怕只能在翼州四处逃窜了,到时候能不能离开翼州,还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关羽会不会来支援,刘毅从来没有怀疑过,虽然军令如山,关羽的任务就是镇守兖州,但是刘毅和关羽各位非同寻常的关系,如果有生命危险,刘毅相信关羽一定回来支援的。

    关羽来支援,很有可能到时候就在邺城决战了,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勇猛不可挡吗?那就让关二爷再斩他们一次,刘毅相信关羽能做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