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丶孙策献玉玺-《三国之星命》


    第(2/3)页

    孙策咬了咬牙,知道周瑜在说什么,有舍有得,玉玺害他们一家不浅,不要也罢。道:“,那就送他吧,再珍贵之物,我孙策也不会把大志寄于一个小物件上。我的大志在天地间。父亲在上,公瑾在旁,定能制定天下。”

    孙策有如此气概,令周瑜点头称赞,对于孙策的话也很赞同,这天下纷乱,也是时候展露一下自己的能力了。

    过了几日,孙策来到寿春城内,向袁术倾诉道:“不知不觉已蒙恩三年。此恩未报,又提请求,实在难以启齿。但适才,家乡来的友人带话说,母舅吴景为扬州刺史刘瑶所逼,无安身之地。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受害....孙策低着头,声泪俱下。

    袁术看着都心疼,但是,玉玺没有交出来,袁术是不会心软的。

    “祖宗庇佑,父亲阵亡多年,却还没有给亡父扫过墓,日日安闲,可惜了大把光阴,于心不安。策敢借兵数千,度江东,至少见老母家小平安无事便带兵回军。”

    孙策语毕,恭恭敬敬地将放有传国玉玺的小匣子,呈到默然沉思中的袁术眼前。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看见玉玺,袁术的脸色顿时绯红,掩饰不住的欣喜和野心之欲火,透过他的眸子,赫然闪耀,袁术心里是很开心的,觉得孙策懂事了不少,对于孙策说的老家出事,觉得这个真是一个机会啊,多亏了哪里出事了。

    “我以此玉玺为质当,留您手中,所拜托之事,可否答应?”

    孙策说完,看向袁术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不过拿出来了也就轻松多了。

    “什么?将玉玺暂存我手里?到了我手里还想要回去,真是天真”听孙策有此意,袁术迫不及待痛快应允,“好啊,好啊!我借你兵三千、马五百匹吧...你无官爵职权,号令兵马,威严不达....这些兵马也够你用的了。”

    袁术还是有些心疼的,兵但是无所谓,让他们走了之后问孙策要粮饷,但是马匹真的太宝贵了。

    不过袁术多年的野心得到满足,所以肯授孙策校尉之职,且封“殄寇将军”称号,武器马具等全都给整备齐了。孙策蓄势待发,择日起兵。还有程普、黄盖、韩当等可靠旧将。孙策四处流浪时,他们也不离不弃,从父亲一代追随至今。

    孙坚的这几人旧部能到孙策的手下可不容易,孙坚中伏死后,传承问题马上就摆在了眼前,按着一般规矩,孙坚的传承者应该是他的儿子。但事实上,承袭孙坚官位的却是他的侄子孙贲,这当然是东家袁术故意玩的把戏,因为,现在军中任职的只有孙坚的侄子孙贲,把孙贲牢牢地抓住,就可以把孙坚那些身经百战的旧部属收拢住。

    孙坚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排序为:策、权、翊、匡。

    孙策的成长经历与他老爸孙坚完全不同,孙坚小时差不多是一个社会小混混,孙策却是打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教育。孙策的母亲是个大家闺秀,很注意对儿子们的教育,孙策自幼习武弄文,结交的都是些江、淮名士,名声甚佳。孙策字伯符,也是他母亲给他取的名字,意寓长大以后,懂兵法、掌兵符。孙策生来能哭能吃,从小就活泼好动,虎头虎脑,且生性机灵,喜欢照镜子,时时注重自身形象,七八岁之时就是一个落落大方的美少年。也就是在七八岁那年喜欢上了《五经七书》,尤其是酷爱先祖兵圣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和孙膑所着的《孙膑兵法》,加之在其父孙坚的调教下,如鱼得水,深得兵法的精髓。特别是在武功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从小就跟随多名师傅学习武艺,可以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且力大如牛。孙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是眉清目秀、身长八尺、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超级大帅哥。孙策不但精通兵法和阵法,而且惯使短刀,善用长枪,还能勤骑善射,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他使用的银枪是用镔铁打造出来的一件长兵器,足有五十九斤,无人能用,孙策用之,运用自如,轻似银蜡枪,任他扎、刺、挺、举、挥、甩、打、掷。传说孙策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力托千斤,将近千斤的耕地大水牛轻松托起;传说孙策十四岁的时候,纵马过乌江霸王亭,亭柱随后崩裂,亭柱是外包木料、内有一百二十一斤重的铁戈做的,传闻是孙策用惯力所致。更为传奇的是,孙策生来就与常人不一样,其双脚后跟各长三根小细黄毛,这六根神奇的小黄毛,让孙策从小能跳善跑、动如脱兔,人称“飞毛腿”,这就是为什么后来能追随虞翻学习日行八百里之术的真正原因,扯的有点多。

    父亲在战场上的突然殒命,使年幼的孙策担起了家庭的顶梁柱的角色,孙策的舅舅吴景,当时是丹杨郡的太守,但是不太好投奔他,于是安排安排好母亲、幼弟过去之后,于是孙策想到了父亲的故主袁术。

    孙策时年一十八岁,生得面如美玉,目若朗星,又加上练就了一副体操运动员的匀称身材,绝是一个超级大帅哥。当时袁术见到他时,忍不住地脱口而出:“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而且军帐前一试身手,竟然下水如绞龙,上马赛猛虎,不似孙坚,胜似孙坚,真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袁术一高兴,当即把孙坚的旧部班底赏还给了孙策,并任命为怀义校尉。虽然很快又后悔的这次封赏,但话已出口,已经无法收回了,后来想到孙坚的玉玺,索性就亲近孙策。

    程普、韩当、黄盖等一见孙策,如见旧主孙坚,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年来随袁术被曹操撵得四处奔逃的窝囊气也一泻而空。孙家军虽然只有千余,却是打不烂拆不散的铁班底,再加上孙策为人爽朗,谈事必痛笑,行事潇洒,做决定从不拖泥带水,所以深得将士爱戴,

    孙策治军比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赏罚从不顾及权贵。有一次,部下一名袁术的同乡违反了军规,论律当斩,其人为保命逃进了袁术的中军,隐藏于袁术的女眷内厩,孙策则不管什么上司忌讳,断然下令强搜内营,当场砍了那人的脑袋。事后他到袁术处谢罪,袁术虽然尴尬却不能不夸赞他:“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

    自此整个袁术军中,闻孙策大名,无不胆寒,袁术却隐隐感到不安起来:一旦孙郎做大,我怎能管得了?不过一是正是用人之际,二是为了孙策的玉玺袁术只得暂时容忍,心想只要不让他掌握过多的军权就是了。

    那些旧部也都愿意跟着他。

    孙策带着旧部,还有袁术给的三千兵马,行至历阳,便看见彼方有一年轻武将,迎面而来,那人下马喊道:“伯符,可成功了?!“

    孙策看过去,不正是周瑜吗,只不过这一次周瑜做了一些打扮,风流倜傥、面如美玉,年纪和孙策相仿。

    孙策笑着迎了过去,说道:“公瑾怎么到这里来了?“

    自由的重逢,孙策下马,握住他的手。

    “一切顺利。”

    周瑜笑着说道“还记得之前我们积累的兵马粮草吗,我给你带过来了。”

    孙策感动的有些不能自已,这种事事都为你准备好的情况,真的是太舒坦了,道:“好,好啊,公瑾真是我的子牙啊。”

    二人并驾齐驱,且行且聊,亲密无间。

    周瑜笑着说道:“袁术放你离开,有没有什么要求?”

    孙策被这么一提醒。想了起来,说道:“他说要我们去收拾一下庐江陆家,到时候打下来所有的战利品都是我们的。”

    周瑜听到后,沉浸了一会儿,袁术和陆家矛盾周瑜也知道一些,袁术欲从庐江太守陆康处求借军粮三万斛,这庐江太守陆康明白这是一笔有借无还的债,就托词没借。

    朋友之间开口借钱,借不到便是仇人。袁术和陆康就是这样。陆康拒绝了袁术,袁术就与老陆做下了仇。

    周瑜想了想说道:“这件事不急,我们先发展我们的,脱离了袁术虽然好,但是我们就要自己努力了,你要济大事,可知江东二贤乎?”听周瑜这么说,孙坚问道:“江东二贤是?”

    “隐居山野的两位贤人。一人叫张昭,一人叫张统。所以也被称为江东二张。”

    “有如此人物?”

    “兄可招此二贤为幕僚。张昭饱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张纺才智纵横,经韬纬略,谈论学问,江东江南百家,无出其右。”

    “如何招得此等贤才?”“以权力相招,不可,以财物相送,亦不为所动。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君不妨亲自前往,以礼相待,毕恭毕敬,诉以衷情和抱负,或许能有效。”孙策大喜,行至地方,亲往张昭所在的乡下,登门拜访他的隐栖闲居。孙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张昭。

    “我尚年轻,敬请呵斥,以报父仇。”这句话说动了绝不轻易出山的隐士张昭。

    而后,孙策以张昭和周瑜为使者,又说服了另一位贤才张统。孙策阵营如愿得到二贤,成为左右羽翼。张昭拜为长史、中郎将,张纺封为参谋、正义校尉,全军仪容日渐齐整。

    听闻孙策要出战江东,孙家父子的威名深入人心,小部队出征曲阿,一路上四方的民众、勇士踊跃投军,刚出历阳,部队就膨胀到五六千人,而且士气高昂,都想跟着孙少将军去拼个大好前程!

    这一日,孙策正在练枪,周瑜笑着走了过来。

    孙策看到周瑜过来,把了擦头上的汉,说道:“伯符,坐吧,怎么这么晚还不睡,有什么事吗?”

    周瑜笑着说道:“这一路上众人纷纷投奔,但是我们要制定江东,必须有一个计划才行,我来就是和你商量商量的。”

    孙策对此很重视,坐下说道:“伯符,说说你的计划,我听着。”

    孙策相信,既然周瑜来找他,一定有计划,不然的话不会来这里,自己只需要判断可不可以行就可以了。

    周瑜点了点头说道:“江东地区地广人稀,在北方袁曹争霸中原,荆州的刘表安于现状的时候,这里成了当时的一个盲点。”

    “俗称的江东六郡在现在属于扬州,包括现在的苏南浙江江西等地,当时的扬州刺史是汉室宗亲刘繇,可惜他在上任的时候,袁术已经占据了淮南地区,扬州北部由袁术掌控,刘繇不敢和袁术争斗,索性南下渡江,得到了孙策舅舅吴景和孙策堂兄孙贲的支持到了曲阿做他那有名无实的扬州刺史,这样一个人,自然无法号令江东,其在江东的影响力有限。但此人仍然得到了当时一些实力派如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等人的支持。实力在江东首屈一指。”

    “而且江东民风彪悍,地方豪强众多,严白虎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势力主要在吴郡一带。会稽郡则由东海人王朗控制,王朗已经做了四年太守,惠爱在民,可以说很得民心。会稽在王朗的治理下,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算的上一方乐土。而豫章郡在太守周术病死后,袁术派了自己的好友,也就是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担任太守,同时汉王朝也派了个叫朱皓的人担任太守,一山不容二虎,朱皓向扬州刺史刘繇借兵击败了诸葛玄,以武力占据了豫章,此时的豫章可以说处于刘繇的控制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