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丶东吴水军-《三国之星命》
第(2/3)页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水战。当曹操平定北方,率领80万大军,实际为20万挥师南下,意图一统天下之际。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积极发展水军。曹操接受荆州水军大部,整合水军约7、8万人,进据长江北岸乌林一带;刘备令关羽操练水军万余人,据于夏口,孙权着周瑜率东吴水军三万余人屯守于长江南侧赤壁一带。孙刘抗曹的大势自此形成。
刘毅想起当时铁索连舟如履平地的场景就想笑,曹操为使不善水战的北人习惯坐船,将每个舰船的首尾相互链接起来,以使如履平地,减少行船过程中的颠簸。而能够承载号称80万,即使是20万大军的战船,在渡江时的战线将会拉很长,而首尾链接过程中的战船整合体究竟如何进行战术操作,才能不使这个战船集合体在行进过程中造成部分被拖动转弯的船只不会沉水,这些在在需要今人都难以理解的造船业进行解释,可见三国事情的造船航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底蕴,只不过人们无心关注。
东吴不但拥有令曹操、曹丕父子敬佩的长江水军,还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航路遍及于东海、黄海、渤海、南海之间。
东吴以水师立国的军事思想,源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首先,有一条从黄海到南海的漫长海岸线;其次,境内有长江、钱塘江各种江,以及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湖,而且连接成网。另外,吴与魏、蜀基本上以长江、湘江为界,争夺要地的战争多以水战为主,建立强大的水军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当然,所谓“南人善水,北人善马”,民风也为孙吴创建强大水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实三国里的孙权挺有雄心壮志的,如果按照世人对他的评价,只想安居东吴,那怎么可能会注重骑兵的发展,只训练海军守家不就行了,孙权也有北望的野心,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从前面提到孙权也很重视骑兵就可以推断出来。
刘毅想起后世东吴最出名的是大都督,东吴水军大都督可不是浪得虚名,三国东吴的主力还是水师,发达的炼铜、炼铁、煮盐、纺织等工业,为东吴造船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力量。当时的东吴造船业已经达到了非常领先的水准,曾经在广州出土了东吴的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个横梁,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隔舱板,它们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船舱)。这就是用横梁和隔舱板形成的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船在航行时,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进水的船舱可以抓紧时间抽水、堵塞漏洞和进行其他修理,并不影响船的继续航行。
东吴的海船还用上了先进的多帆技术,在多帆桅船上,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风,后帆不会挡住前帆的受风,大大加快了船速,这种船自南海乘风航行至大秦只需一月,东吴的海船高大精美。嘉禾三年,吴遣使者谢宏、中书陈恂拜句骊王宫为单于,其海船回程时载马八十匹犹称为小船。据记载东吴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名士兵。孙权乘坐的“飞云”、“盖海”等大船更是雄伟壮观。在海上的普通大船也要长二十丈,高出水平面二三丈,载六七百人,装万斛。东吴的造船业不但技术先进,而且还颇县规模。当时东吴的造船中心在建安郡的侯官。紧靠闽江,直通东海,林木丰盛,交通便捷,东吴在当地专门设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既然拥有了如此规模的船舰,当然要好好利用。东吴在孙权时代常常泛海远航,便不难理解
其实三国的东吴战争并不是他们的主题,可以说主要是航行贸易,东吴的泛海远航,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当属夷洲和亶洲之行。
夷洲在什么地方?虽然历来都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夷洲的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
亶洲是今日的日本,古代的国,历史上也有过流求之名。然而当时东吴对夷洲和亶洲的认识并不多,虽些有不少亶洲人直接渡海到东吴的会稽通商,东吴也有人航海被大风吹至亶洲的。古代夷洲和亶洲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秦皇汉武曾先后派遣人马去那里求虚无飘渺的“不死药”,可孙权想的似乎不是“长生不老”,主要原因还是在希望把两地的土人强制迁徙到东吴来增强国力。
派遣舰队前往夷洲和亶洲,遭到重臣陆逊和全综等一致反对,他们认为水土民风都有很大的影响,很难把那里的百姓迁移过来但孙权并没有听从,毕竟东吴地广人稀,太需要人口资源了,还是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带领甲士万人泛海远航。舰队先南行至夷洲,掳掠夷洲土人数千,其后东行亶洲。但是不出陆逊全综所料,因为路途遥远,没有现成的航海路线,或许还因为缺乏今日航海所必须的天文、气侯、数学等知识,甚至还有可能没有罗盘等导向设施,在航行中又因为水土不服加瘟疫,大部分的土着直接GG。舰队在海上颠簸了一年后还是没到达亶洲,最后于吴黄龙三年二月,返回东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