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九 修改律法-《逆宋》


    第(2/3)页

    赵匡胤说到:“本王早就让你不要想什么侍中之位,你偏偏不听,你又偷偷瞒着本王做了什么?”

    赵德昭驳到:“父王,倘慕容德丰为侍中,将来那宰相的位置,哪里还有孩儿的。虽然父王一生压制齐王,但皇上却对慕容德丰一向情有独钟,孩儿怎么争得过他。”

    “皇上用人看似唯亲,但实际上还是以才为先,”赵匡胤说到:“皇上不肯任符昭愿为侍中,便可见一斑。慕容德丰若为侍中,他常年在岭南,朝中并无势力,只要符家人不配合,转运司必无法运转,他这个侍中都当不下去,若为宰相,朝臣岂能答应?”

    赵德昭这才想到,做了侍中,并不是当这个官而已,还得干活儿。连他在朝中经营多年都没有把握能让转运司正常运转,慕容德丰长期偏居岭南,符家怎么会听他的?

    只要慕容德丰做了侍中,太后皇后必然恨他入骨,怎么可能让他更近一步为相?

    但赵德昭一向对慕容德丰颇为忌惮:“父王,孩儿觉得,慕容德丰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岭南的好,何必然他回到汴梁?”

    赵匡胤说到:“慕容德丰本和皇上亲近,如今又已在岭南做出政绩,必不可能长留岭南,如此顺水人情,皆大欢喜之事,为何不做?”

    赵德昭在小阴谋上确有过人之处,但在战略眼光上,的确不如赵匡胤慕容德丰杨延定等人。他想明白此节,才认真执礼到:“父王深谋远虑,孩儿已明白。让父王在病榻上还为孩儿操心,实是孩儿不孝。父王暂且安歇,孩儿去看看红云子道长的丹药炼得如何了。”

    曹翰向柴宗训奏报了汴梁连月来的动态,这混乱的局势,除了符家的转运司不作为外,也和很多与符家不对付的朝臣推波助澜有关,倘要追究,怕是半个朝廷都得一网打尽。

    所谓封建王朝的落后,就在这里,制度极其的不完善,柴宗训只有暂且不去追究,先解决眼前的事情再说。

    有圣旨在,江南水师很快把漕粮运抵汴梁。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城内人心很快平定下来。

    柴宗训采纳赵匡胤的建议,将慕容德丰调入汴梁,不过不是任侍中,而是任刑部尚书,领都察院右都御史。原都察院右都御史符昭智改任转运使,负责全国漕粮调配,侍中仍然空缺。

    符昭智在都察院任上一直唯唯诺诺,在符家地位也远不如符昭愿符昭义等人,不过不管怎么说,管天下转运使司的仍然是符家人,只要转运大权没落入他人之手,对符家来说就是胜利。

    既然遂了心愿,其余各地转运使自然正常运作起来,朝政上的小风波算是解开。

    柴宗训心里的结却解不开,他特地将慕容德丰召了来:“慕容兄,本有许多朝臣举荐你为侍中,但朕却偏偏将刑部委于你,知道是为何吗?”

    慕容德丰对到:“自楚王谋逆之后,刑部尚书一直空缺,如今岭南基本安定,皇上召臣回来自是理所应当。”

    “不对,”柴宗训说到:“倘慕容兄为侍中,不过治标而已。朕需要慕容兄之大才,为朕治其根本。此次将你召回来,朕是想重制大周律,自先皇制定律例以来,如今已过了二十年,旧有的律例已完全不适合眼下形势,所以朕才需要一个远见之士帮朕重新修订。”

    慕容德丰想了想:“皇上,臣虽治理地方小有成就,但于律法从未涉猎,恐将来不尽如人意,令皇上失望。”

    “慕容兄尽管放手去干,”柴宗训说到:“无论干成什么样子,朕都支持你。”

    “士为知己者死,”慕容德丰眼神坚定:“既有皇上支持,臣还怕什么呢。”

    “朕先说说朕的想法,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目下各地划线模糊,地域不清,朕想将全国按地理分为二十三州,州下设府,府下设县,每一级管辖范围职权明确;各军划分驻地,非圣旨不得调动。”

    “皇上,这些似乎属朝政,不在律法之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