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七 孝义世家-《逆宋》
第(2/3)页
“回皇上,千人同桌,说的是义门陈氏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至今家有千余口同吃同住同下地。每日设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倘有一人因事耽搁,其他人必等他到来方才入席。”
“而百犬同槽,那更是佳话。说的是陈氏蓄犬百条看家护院,共食一槽,一犬不至,其余九十九犬皆不食。原来陈氏柴扉旁,有一只老母犬,脚拐,眼瞎。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至,余犬便皆不食。”
“相传有一年,昭宗御驾亲临。带来一百个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
“昭宗异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皇上试想,犬不过畜生,哪有灵智?却因陈氏孝义,久而久之连畜生皆受影响,真真天下第一家也。”
“竟有此事?”柴宗训说到:“那朕得去看看,不过如此孝义之家,却让其分家,岂非大伤人伦?”
“皇上,”潘惟德说到:“陈氏现有丁户千人,连同女眷,家仆等等算下来早已过万,德安半县均属陈氏之地,如此对州县威胁极大。”
“江州知州特请旨以‘孝义传天下’令陈氏分家,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为孝义典范,教化乡民为由,将陈氏分家。”
“不好不好,”柴宗训摇头到:“既是如此孝义,何堪让人分家?速召宋王,朕要与他再议此事。”
趁着潘惟德去传旨,柴宗训找来义门陈氏相关奏折看了看,原来陈氏不仅称天下第一家,更有不少子弟在朝廷为官。新任的户部尚书陈象升,便出自义门陈家。
如此孝义之家,就此分家太过浪费,当能好好利用一下,柴宗训心中有了计较。
赵匡胤匆匆进宫,这大半年皇帝基本不太理朝政,眼下又要征辽,他忙得可算是焦头烂额。
不过越忙他却越高兴,这大周天下虽幅员辽阔,说起来却不过军、民、财三事而已。
皇上掌了军权,民财之权却牢牢握在赵氏父子手中。
有权力才有安全感,所以虽然又添了不少白发,但赵匡胤却甘之若饴。
“未知皇上急着召臣有何事?”赵匡胤问到。
柴宗训反问到:“听说你要将同住两百四十多年的孝义陈氏分家?”
“回皇上,”赵匡胤执礼到:“陈氏分家,对朝廷,对陈家都是利大于弊。”
“究竟是何利弊?”柴宗训追问到:“你与朕分析一下。”
“回皇上,陈氏一门千余口同住一家,不论老幼鳏寡残病,孝义是孝义了,然却大大限制陈氏发展,倘是遇上丰年还好,一旦遇上灾年,便‘举宗食粥,杂以藻菜,以度岁月’。”
“灾年之后,只得春首于乡闾剩余人家借贷四千斛,方得接食成,倍费二千斛息利。以此长往,何以生活?不能生活,又何以义聚?”
“以至现今官府只好每岁春首接济义门陈家,借给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不要利息,方能勉强维持。”
“一派胡言,”柴宗训说到:“陈氏于德安立宗二百余年,想必田土应当置了不少,以地契至银行为抵押,都能贷出不少钱来,何须官府接济?况以现下人力,千人一同劳作,必胜于千人分开劳作。荒年间人丁不如陈家的其余乡闾有剩余借贷,陈家却举宗食粥,这说得过去吗?”
“朕看是德安知县,江州知州怕惹麻烦,所以才请旨分家的吧。”
赵匡胤辩到:“皇上,他们也是忠心于朝廷,先前有博陵崔氏勾结朝臣谋反,眼下义门陈氏于江州声势浩大,倘有异心,必是地方一大患。”
“人家孝义传家,怎会有异心?”柴宗训说到:“造反可是要掉脑袋的,老百姓只要日子过得好,谁愿意造反?”
赵匡胤不以为意:“皇上,居安当思危,须得防患于未然才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