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七 解决粮食问题-《逆宋》


    第(3/3)页

    突然传召,让俩人有些慌。

    “潘大人,莫不是宫里发生了什么事?”

    潘惟德摇头到:“下官不知,还请两位大人快些,皇上正等着呢。”

    俩人匆匆忙忙进宫,却见皇上果然端坐龙床一副等待的样子。

    “臣何辉、樊若水参见吾皇万岁。”

    柴宗训也不来虚的,只问到:“樊卿家,你的船造得如何了?”

    “回皇上,”樊若水说到:“臣将铁船又做了改进,一台船上可装三台蒸气机,三台连接一个螺旋桨,船速每个时辰可达八十里,若是顺风行船,最快可到一百五十里。”

    “可否出海远航?”

    “回皇上,只要沿途补给,航行万里不在话下。”

    “万里倒不需要,”柴宗训说到:“眼下有件事,倒需要樊卿家去办一下。”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樊若水执礼到:“请皇上示下。”

    他们来的路上,柴宗训就已经编好了理由:“朕曾在一部古籍上见过描述,南海苏禄国产一物,名‘薯’,此物拳头大小,有红灰等色,迎风便长,不论沙地山地,还是黄土黑土都可生长。用之果腹,竟比粳米还要养人。”

    感谢明朝那些事儿,红薯这东西,柴宗训就是在那本书上看到,由明末名臣徐光启自海外引进。

    清朝之所以人口快速增长,与红薯马铃薯之类农作物的推广有很大关系。这东西不挑地方,而且口感好,最关键的是,能够作为主食填肚子。

    樊若水却有些疑虑:“皇上,前日苏禄国有商人前来造作局定制蒸气纺车,臣与其闲谈,询问该国风物,并未听此商人说过有‘薯’。”

    何辉也跟着附和到:“皇上,臣为研究奇淫巧技,也曾遍览古籍,似乎也未见过有‘薯’的记载。”

    柴宗训装作努力回忆的样子,思考半天说到:“朕也不记得那部古籍叫什么名字,经你们一问,那东西是否叫‘薯’都不太确定。但朕能肯定的是,苏禄国有一物产,与朕方才描述一模一样,樊卿家可率船队前往苏禄国,将此物引进,推广我大周境内。让我大周百姓不再忍受饥饿之苦。”

    “皇上,若真有此物,臣当即前往苏禄国为皇上取来。”樊若水还有些犹豫:“只是苏禄不过蕞尔小国,我天朝上国都没有的物产,他岂能有?”

    柴宗训急得没法儿,又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得说到:“有,有,朕确定有,此物长于地下,成熟之时由地下挖出,可烧可烤,据说熟治之后香溢室内,经久不散,樊卿家速速出海为朕取来。”

    樊若水只是个技术性的人才,外交之事并不擅长:“皇上既肯定有,臣当即刻出海,只是这薯,是以贸易交换,还是派兵夺来?”

    “不到万不得已,不动刀兵,”柴宗训说到:“若是能以贸易交换,自是再好不过,你此去可知会岭南郡公,若有危险,可令他助你。”

    眼见皇上如此笃定,樊若水只得执礼到:“臣遵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