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六 罚过赏功-《逆宋》
第(3/3)页
用现在的眼光看,杨延光和董嗣荣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小孩子。此时俩人一同进宫,战战兢兢的跪下:“臣杨延光、董嗣荣,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柴宗训亲自将俩人扶起,端详一阵:“果是忠臣之后,英气逼人。”
“皇上谬赞,臣等惶恐。”俩人拘束得很。
柴宗训笑到:“二位小臣不必如此,你二人父亲皆是朝中重臣,必也听到过不少朕荒诞不经的传闻,朕这个人,最不喜欢繁文缛节啦。”
董嗣荣的嘴巴要甜一些:“皇上御极以来,广施仁德于天下,大周子民无不感念皇恩,岂有荒诞不经之说。”
柴宗训笑了笑:“你也少给朕戴高帽,朕不吃这一套。”
“臣不敢。”
“坐下吧,”
“谢皇上。”
坐定之后,柴宗训开口到:“此次朕召二位卿家,实想问问,卿等打算去何地实授?”
董嗣荣一副思虑的样子,杨延光继承了杨业耿直的性格,开口到:“回皇上,朝廷本有定例,荫封转实授须在贫苦之地做出政绩,臣想着大周贫苦之地不外乎十万大山和夜郎等地,臣已做好准备。”
“好,”柴宗训赞到:“有志气,小董呢?”
“回皇上,臣与杨大人想法一样。”
柴宗训满意的点点头:“朕想过了,二位卿家家风严谨,两位卿家又是如此英气逼人,一镇之地恐不够施展,杨卿家既封夜郎防守使,便去往黔地龙亭任县令吧;董小卿家既为贺州防守使,可在大新任县令。”
“两位卿家为一县之尊,同时兼任县银行行长,若能做出政绩,朕必有重赏。”
这两个地方莫说董嗣荣和杨延光,就是一旁的赵德昭都没听说过,想来必是极为贫苦之地。
但圣旨已下,俩人只能一同执礼到:“臣等谢主隆恩。”
俩人走后,赵德昭开口到:“皇上,臣私底下打听过,这俩人家风遗传,都是不喜读书,只好舞刀弄棒之辈,如何能治理好一县?”
柴宗训说到:“倘是他们都治理不好,那科场出身的官员更不行。”
“臣不太懂,”赵德昭说到:“请皇上赐教。”
柴宗训解释到:“他们虽然不擅理政,可父辈都位极人臣,就看看你小赵掌握的资源,在朝中还不是一呼百应。龙亭和大新都是贫瘠之地,就算朕有再好的方策,也不一定能让这两县富裕起来,但他们掌握的资源说不定能改变这两县的现状,这叫资源转移。”
赵德昭似懂非懂,但有一件事必须解释清楚:“皇上,臣岂敢在朝中一呼百应。”
柴宗训淡淡一笑:“谁不知道赵侍郎极有可能再次协理下次京察,还不得巴结着点?”
“皇上,”赵德昭大惊:“臣协理京察,一向是秉公办理。皇上若是不信,可召魏枢相…”
说到这里,赵德昭说不下去了,因为署理上次京察的魏仁浦死了。
柴宗训并不追究,只说到:“秉公办理就好,一个篱笆三个桩,朕需要你们协助,开创一番伟业。”
第(3/3)页